10月28日,中国-东盟自由贸易区3.0版协议升级签署。全国多地密切关注3.0版本新机遇,积极推动数字化技术强化、制造供应链畅通、绿色标准对接。
加速对接标准,从“硬连接”走向“软连接”
10月28日,经过近5个小时的“空中旅行”,30多吨椰子、榴莲从马来西亚吉隆坡抵达郑州。贯穿中国腹地、通往东南亚门户的郑州至吉隆坡“空中丝绸之路”开通一年来,货运航班日均增加,运载货物近万吨。
目前,郑州机场已开通46条国际和地区机场全货运航线,通达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国家18个。
3.0版本不仅聚焦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在物流、数字基础设施等“硬连接”领域,还加强单一窗口、电子提单等“软连接”合作,提高系统兼容性,降低企业成本。
在我国西部的甘肃兰州,一家贸易公司的工作人员通过“单一窗口”提交申请,不到半天就自行打印了中国-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证书。凭借这张“黄金通行证”,企业向越南、印尼出口花牛苹果可享受12%和5%的关税减免,以零关税进入东南亚市场。
除了互认原产地证书外,议定书还包括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的相关规定,允许双方企业通过“一站式”平台申报和监控通关流程。将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,提高提升通关效率,优化营商环境,为双方经济交流和贸易注入新活力。
从“产品海外”提升到“产业海外”
东盟国家原材料资源丰富,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加工体系。自贸协定3.0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供销深度融合。以橡胶、轮胎产业链为例,今年前三季度,我国从东盟进口橡胶同比增长40.7%,轮胎等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19.8%。
在全国最大的橡胶进口港青岛,从缅甸、老挝等东盟国家进口的一批批橡胶原料存放在港区周边仓库中。海关手续完成后,橡胶进入轮胎生产线。
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橡胶进口后可广泛用于轮胎、输送带、密封件、胶管等工业产品和日常消费品的生产,成为我国众多产业链的首要保障。
拥有充足的进口橡胶原料支撑,青岛及周边地区已形成完整的橡胶加工产业集群。在这里,橡胶被加工成各种轮胎并出口到东盟国家,支持当地相关产业。
近年来,中国—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显着增强。随着“走出去”速度加快,企业从“产品海外”迈向“产业海外”,形成全球产业布局。
绿色经济合作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
绿色经济是自贸协定3.0版的重要合作领域。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锂离子电池、光伏产品等领域的领先技术,为东盟产能合作提供坚实基础,进一步推动东盟国家绿色经济发展。
在我国南方最大的汽车滚装码头广州南沙汽车港,1483辆国产新能源汽车有序登上远洋滚装船,随后启航前往新加坡,助力当地绿色出行。今年前三季度,南沙海关办理滚装出口车辆超过30万辆,同比增长55.4%。
《中国—东盟自贸区协议升级3.0版》明确将绿色经济、新能源等放在首位,双方确立了绿色贸易、绿色投资、循环经济等8个优先合作领域,将为打造区域经济绿色引擎提供重要支撑并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在广东珠海,经过两次“滴滴”感应系统,一批锂电池出口危险品包装合格证形成。从提交公司申请到颁发证书,整个过程仅用了20分钟。
在进出口过程中,锂电池被列为危险品,需要取得许可证才能上路。拱北海关对进出口危险品检验监管推出的“业务分类、风险分类、管理分层”“三点”改革,促进了锂电池等危险品的安全高效处理。
自贸协定3.0版首次明确界定“绿色经济”、“新能源”等关键概念,为经济合作奠定制度基础。未来,新能源产品贸易、绿色标签等贝岭与深度产业合作将为世界绿色转型贡献“亚洲智慧”和“亚洲解决方案”。